- 基礎(chǔ)班
- 初級班
- 中級班
- 高級班
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的成員國。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最大城市仰光遷至內(nèi)比都(前稱彬馬那)。緬甸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國家,從事農(nóng)業(yè)的人口超過60%,農(nóng)產(chǎn)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首都 內(nèi)比都(Nay Pyi Taw,曾用名彬馬那Pyinmana),緬甸首都,人口約115.8萬。 內(nèi)比都位于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nèi),周圍都是叢林山區(qū),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農(nóng)業(yè)、林業(yè)和畜牧業(yè)3所大學。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nèi)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lián)邦新的首都命名為“內(nèi)比都”。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shù)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并且延續(xù)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緬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在緬甸,幾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為緬甸人的一種習慣。緬甸人施舍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緬甸有句俗話:“心誠的人施舍一個像榕樹籽一樣小的東西可以得到像榕樹那樣大的報答;心不誠的人即使施舍榕樹一樣大的東西,也只能積下榕樹籽那樣小的功德。”緬甸人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舍一杯清涼潔凈的水,則是一件很積德的事。所以,你會看到,在緬甸人自家大門口,在市內(nèi)公共汽車站,或在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飲用。緬甸人的施舍和捐獻到處可見。數(shù)以萬計的佛塔和數(shù)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全國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連市內(nèi)公共汽車的涼棚、公園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錢修起來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緬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錢修佛塔。他們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愿。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yè)后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guī)讘袈?lián)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舉行剃度儀式的前一天下午,要舉行盛大的游行儀式。人們給將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綬帶,騎上高頭大馬。有人給牽馬,有人撐金傘,隊伍浩浩蕩蕩。一隊打著佛教旗幟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姑娘走在隊伍的前面,接著依次是載有吉祥大鼓的車、騎在大象背上頂蓋金傘的三藏經(jīng)保護神、手持僧用八寶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檳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綴滿準備布施給僧侶的各種日用品的如意樹等。晚上一般要請來劇團唱戲,通宵達旦。
正式舉行剃度的當天上午,要在鼓樂的伴奏下乘專車到大金塔轉(zhuǎn)一圈,再進寺廟給孩子剃發(fā),穿袈裟,聽戒規(guī),然后布施齋飯。第三天,家長們要集合在一起,請法師在臨時搭起的彩棚里誦經(jīng)。家長跪坐在地上,手里拿著小壺或水,一邊聽經(jīng)一邊把杯里或壺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盤子里或地上,叫作“分?!?。意思是給孩子做剃度所積的功德不可自己獨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廟里當一周、兩周、一個月或幾個月小沙彌后可以還俗,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紗、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10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后才能夠享有結(jié)婚的權(quán)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已縮短為7天。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出家手續(xù)十分簡便。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